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治療脾胃病,老中醫臨證經驗不可不學!

治療脾胃病,老中醫臨證經驗不可不學!

治療脾胃病,老中醫臨證經驗不可不學!



小編導讀

脾主中州,胃為水谷之海,脾胃本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眾多脾胃病應運而。現如今,脾胃病已成為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治療方法從古至今,也累積了不少,今天,就介紹一位「醫林怪傑」治療脾胃病的經驗,您也可以將您治療脾胃病的經驗分享到寫留言處喲~


一、脾臟病證


脾主中州,與胃相表裡,主運化水谷,營養周身,主肌肉,統血液。脾以升為和,喜燥惡濕。脾臟有病,則運化失職,濕氣停聚,血不歸經。


脾臟病證與胃、腎、肝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若因腎陽之虛導致脾陽不振的,即為脾腎陽虛。脾病由肝旺所導致的,稱為「肝乘脾」。或因脾氣虧虛,而肝木乘之,稱為「脾虛肝侮」。二者統稱肝脾不和。

二、胃腑病證


胃為水谷之海,凡飲食不節,饑飽失時,或冷熱不當,都能影響胃的正常功能。脾為燥土,而胃本性喜潤惡燥,故一般口渴、便秘等燥熱證,均屬於胃。又胃主受納,以降為順,故臨床上常以嘔吐為胃病的主要見症。


胃腑病證常與脾臟、大腸有關。比如胃虛不能化谷,則常見脘腹作脹,大便不實等症。反之,若脾臟有病,亦影響及胃,如脾虛不能健運,則見胃納減少,食後作脹等症。至於胃實而見大便不通,則更與大腸有著密切關係。


三、治療脾胃病的經驗


脾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相應方劑頗多,效果比較理想。下面介紹張老最常用且有心得的幾張方劑。

1.開胃進食湯(《醫宗金鑒·內科心法要訣》)


方劑組成:党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藿香、丁香、砂仁、厚朴、麥芽、神曲。


主治:脾胃虛弱諸般病證。


脾胃虛弱,或因勞倦過度,或因久病脾胃受損,臨床表現為脘腹痞悶,飲食不馨,腹脹便溏,噯氣嘔吐,或大便不實,或浮腫,或便血,或崩漏,舌質淡苔薄滑,脈虛緩。


本方由多方合成,內含四君子湯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內含五味異功散健脾益氣;內含六君子湯理脾和胃;內含香砂六君子湯理脾醒胃;內含二陳湯和胃化痰,另有厚朴降肺胃之氣,與甘溫補氣之品為伍,有升有降,亦利亦通;有藿香芳香化濁;有丁香暖胃止嘔;有麥芽、神曲開胃消導。由此不難看出,本方實為治療脾胃虛弱的良方。

主治病:胃潰瘍辨證屬於脾胃虛弱、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納呆、嘔吐、腹瀉者,尤其適用於久病之後,脾胃氣虛、飲食不馨和小兒消瘦體弱,西醫檢查各種功能正常,只因納呆影響體格發育,用此方20餘劑,飲食增加,隨之身長提高、體重增加,一兩年後即可與同齡人媲美。


2.參芪建中湯(自擬方)


方劑組成:黃芪、党參、桂枝、芍藥、甘草。


主治:脾胃虛寒,臨床表現為脘腹疼痛,痛勢綿綿,四肢清冷,喜溫喜按,或泛吐痰涎,或泄瀉清冷,或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薄滑,脈沉遲。

本方由黃芪建中湯變化而成,雖曰建中不以飴糖為君,而以黃芪為君,並且重用30~60g,重在溫陽祛寒,益氣補虛,治虛勞里急諸不足。


加減:脘腹痛重而腹脹不顯者,重用炙甘草30g,另加金櫻子、醋延胡索各10g;嘔吐明顯者,加姜半夏15~20g;腹瀉甚者,加炒白朮30~60g;四肢厥逆,加熟附片10~20g;消瘦明顯者,加黃精30g;有潰瘍者,加乳香、沒藥各10g。


主治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胃炎、久病脾胃氣虛者。以上辨證屬脾胃虛寒者。


3.爽胃飲(宋向元經驗方)


方劑組成:瓜蔞皮、玫瑰花、川楝子、佛手、半夏、茯苓、當歸。


主治:脅脘脹痛,有痰,證屬肝脾不和者。


本方選葯新穎,配伍精當,治肝脾不和兼有痰或痰多者,頗有療效。


張老臨證許多病人,在使用諸多疏肝健脾之方無效者,用此方每每取得滿意效果。


有痰者,正治,無痰者亦效,可謂妙不可言。


4.濟生橘皮竹茹湯


方劑組成:橘皮、竹茹、人蔘、麥冬、半夏、炙枇杷葉、甘草、大棗、生薑。


主治:陰虛胃熱多渴,嘔穢不食。


濟生橘皮竹茹湯是橘皮竹茹湯的復方,也是橘皮竹茹湯與麥門冬湯的合方。


治脾胃病多用補中益氣,溫中祛寒,緩急止痛的方劑。治脾胃陰虛病證的方劑,可謂寥寥無幾,臨床常用者只有益胃湯和麥門冬湯。醫者遇脾胃陰虛病證時,有恨病無方之感。濟生橘皮竹茹湯,為橘皮竹茹湯復方,罕為人重視。本方內含麥門冬湯,重用麥冬生津潤燥,人蔘、甘草、大棗補養脾胃,使中氣充盛,則津液自能上輸於肺,肺得其養,得以肅降;半夏降逆下氣,化其痰涎,與諸葯合用,非不嫌其燥,且可相互成功。橘皮理氣和胃,竹茹清熱和胃,枇杷葉降逆化痰,共奏生津益胃,降逆下氣,實為脾胃陰液不足、呃逆所設。本方補虛理氣,清而不寒,氣順熱清,陰充火降,胃得和而呃逆可止。


張老用此方診療脾胃陰傷,氣火上炎,咳吐涎沫,口燥而渴,尤其對陰虛嘔惡者頗有良效。臨床運用請見相關章節。


5.健脾四神丸(自擬方)


方劑組成:党參、白朮、補骨脂、吳茱萸、肉桂、五味子。


主治:泄瀉日久,腎陽虛弱,不能溫養脾胃,運化失常,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腹部作痛,腸鳴腹瀉,又稱為五更泄,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方中以補骨脂溫補命門之火;黃芪補氣健脾昇陽;白朮健脾利濕止瀉;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行氣消食,暖胃澀腸;五味子斂陰益氣,固腸止瀉;生薑暖胃;大棗補土,合用共奏溫腎暖脾、固腸止瀉之功。治療五更泄效果甚佳。


臨床反覆觀察,五更泄單用四神丸效果不甚理想,於是精研五更泄的病因病機和四神丸組方配伍,覺得四神丸補命門相火,溫中祛寒有餘,而健脾止瀉之功不足。而五更泄的致病機理是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胃,必然導致脾胃虛寒,所以必須加入重量黃芪、白朮溫暖脾陽,方能達到止瀉效果。本方可謂源果兼治。臨床反覆驗證,效果倍增。


6.金鈴子散加味治療胃痛


方劑組成:金鈴子(川楝子)、延胡索。


主治:肝氣鬱滯,或肝鬱化火所致的胸腹脅肋疼痛,或疝氣痛,婦人痛經,時發時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洪而數。


本方所治諸痛,以肝鬱氣滯偏於熱者尤宜。肝主疏泄,肝氣鬱滯,疏泄失常,氣機壅塞,血行不暢,則造成胸脘脅肋疼痛,肝鬱化火,故見舌紅苔黃,脈數。得熱而痛益增。治以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方中金鈴子苦寒清熱行氣,泄氣分之熱,通以止痛;延胡索辛平,行血分之滯而止痛,二葯相須為用,氣分、血分兼入,通則不痛,故本方為氣滯血郁諸痛的常用方、最佳方。


金鈴子散中用金鈴子理氣清熱,利濕止痛,延胡索理氣活血,二葯合用,理氣活血,清熱利濕。因此,在臨床廣泛應用本方治療疼痛,就臟腑而言,肝、膽、脾、胃、大小腸,各臟腑之疼痛,就人體部位而言,胸、脅肋、胃脘、上腹、臍腹、少腹、小腹及睾丸之疼痛。因為本方利氣活血,清熱止痛,上述諸般疼痛,最終均可致氣滯血瘀,就氣血而言,氣滯會引起血瘀,血瘀也能導致氣滯。川楝子疏肝理氣,而肝主一身之疏泄,所以每個臟腑疏泄不利,可與其有一定關係。睾丸是足厥陰肝經循行部位,足厥陰肝經繞陰器夾少腹,布兩脅。即便是寒證,在大隊溫熱葯中加入川楝子10g,亦不過杯水車薪,無礙大局,且用川楝子之苦寒,以杜寒邪化熱。


下面介紹張老用金鈴子散加味治療胃痛的經驗:


1.熱性者,重用川楝子20~30g,另加黃芩、白芍。


2.寒性者,合黃芪建中湯。


3.氣虛者,合六君子湯。


4.氣滯者,合保和丸。


5.濕脹者,合平胃散。


6.實滿者,合小承氣湯。


7.嘔吐者,合左金丸。


8.呃逆者,加丁香、柿蒂,或合旋覆花、代赭石。


9.吞酸者,加瓦楞子、烏賊骨、牡蠣。


10.氣鬱者,加玳玳花、玫瑰花。


11.噯氣者,加豆蔻仁、佛手。


12.胸悶者,加瓜蔞、薤白。


13.劇痛者,加制乳香、制沒藥。


14.出血者,加仙鶴草、側柏葉。


新媒體編輯:王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慧眼識中藥:真正的蘄州艾葉是這樣子的!
國醫大師顏正華:疏肝解郁,重在這5點!
濕疹皮炎找上寶,名醫妙方有訣竅!
治療情志病,真正的高手是他!
口腔異味太煩人,中成藥解決不敢張嘴的痛!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倡導較高層次的中西醫結合
跟國醫大師學臨證,從脾胃肝膽病開始!
「臨證經驗」抬胳膊都困難?肩周炎不妨試試埋線治療
祝諶予診療糖尿病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二)強調辨病辨證分型論治
中醫治驗「泌尿繫結石」,經方臨證感悟分析
國醫大師50年臨床經驗總結,心腎系疾病臨證用藥有法可循
李賽美經方臨證感悟:白虎人蔘湯用於內分泌疾病治驗
國醫大師孫光榮治療中風病臨證心法要訣
血瘀如何選擇用藥?活血化瘀臨證經方
耳鳴不是病,鳴起來要命——耳鳴難治,看米壽名家臨證秘驗
兒科大家劉弼臣治療小兒咳嗽八法 臨證經驗分享
關於中醫臨證的一點感想
張琪教授臨證用大黃經驗,果然不愧為亂世之良將
名醫臨證實踐錄:我這樣使用龍膽瀉肝湯
過敏性鼻炎,突發性鼻癢,噴嚏,伴流清涕臨證驗方
臨證體悟:我自己發現的心絞痛特效穴位
裴正學臨證經驗:溫陽化瘀治療長達10幾年的腎衰
臨證辨象:肝炎辨治
中醫學家岳美中臨證思想概述:學宗三家,尚中而不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