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道家是指以老子思想為宗脈的學術派別。道教是指漢末張陵創立的以道為信仰的宗教。由於道教主要通過吸取道家思想而形成, 道家創始人老子同時被道教奉為始祖, 因而道教在很多方面深受道家影響, 性觀念就是其中之一。性觀念主要體現在對於男女兩性地位的認識、如何看待兩性之間的差異以及兩性關係應處於怎樣的狀態等問題上, 對此道家、道教看法大體一致。

一、男女同道


在兩性地位問題上, 道家、道教要比儒家、佛教開明得多。雖然道家、道教沒有明確提出男女平等的口號, 但是它們的性別思想具有平等主義色彩。道家、道教的男女平等思想建立在它們的「道」論基礎上。


「道」是道家和道教的最高範疇。道家和道教一致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最終根源。老子多次論及這一點, 如「道者, 萬物之奧」(《道德經》六十二章) ,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道德經》第六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地母」(《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莊子同樣談到這一點, 如「夫道覆載萬物者也」(《莊子·天地》) , 「道者, 萬物之所由也」(《莊子·漁父》) 。道教經典《太平經》稱「道」為「萬物之元首」。天地萬物的根源是「道」, 也就是說它們都是由「道」派生出來的, 故老子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莊子云: 「夫道, 窅然難言哉! 將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於冥冥, 有倫生於無形, 精神生於道, 形本生於精, 而萬物以形相生」(《莊子·知北遊》) 。《太平經》上說: 「六極之中, 無道不能變化。元氣行道, 以生萬物,天地大小, 無不由道而生者也」。北宋道士張伯端也在《悟真篇》中指出: 「道自虛無生一氣, 便從一氣生陰陽」。在道家、道教看來, 既然包括世間男女在內的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而生, 那麼女人和男人應該沒有本質區別, 二者具有同等的地位。我們可以看到, 雖然老子在其著作中沒有正面談論過男女地位問題, 但他屢次用「母」、「雌」等陰性辭彙形容「道」, 對女性的品質和特質予以讚美, 這從側面反映了老子否定男尊女卑的秩序, 主張男女平等的思想傾向。《莊子·應帝王》記載了列子學道不成, 回家餵豬, 做飯, 伺候妻子三年的故事, 這其實體現了莊子的男女平等思想。在道教中, 男女均可擔任教派首領, 主持祭神活動, 這無疑是道教男女平等思想的體現。


「道」在派生萬物之後, 就會遍佈於萬物之中, 與萬物同在同體(老子將內在於萬物之中的「道」稱為「德」) 。莊子和東郭子之間的一次談話就明確表達了這一點: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 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莊子·知北遊》)「道」內在於天地萬物之中, 成為萬物各自的本性,萬物依據各自的本性而發展個別獨特的存在, 在周圍環境的培養下得以生長成熟。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勢成之」(《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從「道」滋養萬物的過程來看, 既然昆蟲、雜草和糞便之中都存在著「道」, 那麼一切事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男女亦不例外;既然一切事物都得到了「道」的精心呵護, 都具有道性, 那麼女性與男性一樣, 也應該擁有修鍊成仙的資格和生存發展的權利。正因如此,在道教中,女性成仙從不受任何歧視,大量的女性神仙出現在道教的神仙譜系中,其中諸如西王母、聖母元君等女仙甚至享有高於男性神仙的尊貴地位。

非但如此,道家和道教進一步指出,「道」作為超越萬物的最高存在, 對待天地萬物是不偏不倚、一視同仁。老子曰: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第五章) , 即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太平經》亦云: 「天道無親, 唯善是與」。既然大「道」無私, 那麼它對待世間男女決不會厚此薄彼, 而是以眾人平等為其內在本性和要求。這一點可以從老子的一段論述中得以證實, 即「天之道, 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 不足者補之。」(《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就是說自然的規律就像拉開弓弦一樣, 弦位高了, 就把它壓低, 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餘的加以減少, 不足的加以補充。在莊子看來,現實中之所以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和觀念, 是因為人們脫離了「道」的立場, 「以物觀之」和「以俗觀之」(《莊子·秋水》)的結果。所謂「以物觀之」, 就是說人們囿於成見並各自從其成見出發看待對方, 從而自是而非他, 貴己而賤他,形成高下優劣的觀念。所謂「以俗觀之」, 就是從流俗的觀點來看, 是貴是賤, 不由自己決定, 而取決於外在的因素。


由於「道」在不停地運行, 道家和道教還提出了人們的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也會隨之不斷變化的觀點。如莊子就堅決反對一成不變的社會等級秩序, 認為人們的道德規範、社會的禮樂規範應該隨著社會狀況的變化而變化。《莊子·秋水》云: 「道無終始, 物有死生, 不恃其成;一虛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 時不可止;消息盈虛, 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 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 若驟若馳, 無動而不變, 無時而不移。何為乎, 何不為乎? 夫固將自化。」意思是說, 大道是沒有終始的, 萬物有死生的變化, 不以一時所成而為可恃;萬物時而空虛,時而盈滿,沒有固定不變的形狀。年歲不能存留,時光不能挽住;消滅、生長、充實、空虛、終結了再開始。這就是講大道的方向, 談萬物的道理。萬物的生長, 猶如快馬賓士一般, 沒有一個動作不在變化, 沒有一個時間不在移動, 應該做什麼, 應該不做什麼? 萬物原本會自然變化。《太平經》也談到了在一定條件下人所處的社會地位有可能發生變化的問題: 「物有下極上極。今若九人, 上極為委氣神人,下極奴婢。下學得上行,上極亦得復下行」。推而論之, 現實中男尊女卑的社會等級秩序並非天定, 也是可以打破的, 道家和道教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它們的男女平等的願望和主張。


由上可見, 道家、道教對於男女平等的論證始終以「道」為根據。正是因為男女同「道」,兩者在根本上具有同一的原理和同一的價值根據, 因而他們的社會地位是等同的, 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別。誕生在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家、道教能夠從宇宙論的宏闊視角提出它們的平等思想, 這一點幾乎達到了現代平等觀的高度。而它們之所以在兩性地位問題上態度開明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這主要是因為道家、道教繼承和發展了母系氏族社會尊崇女性的遺風。作為道家鼻祖的老子曾擔任了周王室的史官, 他飽讀古書, 深受上古文化之熏陶, 於是繼承了由母系氏族社會流傳下來的各種習俗, 其中包括尊崇女性的遺風。關於這點, 老子自己予以指明: 「執古之道, 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道德經》第十四章)所謂「古始」, 亦即中國文明之始。中國文明時代始於母系氏族社會, 可見道家學說淵源甚古, 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而老子之所以繼承和發展這一遺風, 又是為了對抗和批判男尊女卑的父權制度。眾所周知, 老子所處的時代正是處於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春秋戰國之際。老子作為由貴族下降而來的、帶有沒落奴隸主貴族痕迹的小生產者和自由農民這樣一個階級的代言人, 對於當時的社會秩序極其不滿, 他試圖以母系制對抗父權制, 彌補父權制的不足, 從而表現出對女性的尊重。隨著道教對老子思想的吸取, 也就間接地繼承和發展了母系氏族社會尊崇女性的遺風。了解了這一點, 也就能夠理解在崇奉男尊女卑的封建男權時代, 何以存在另一種聲音。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二、陰陽並重


雖然道學強調男女兩性在根本上是同一的, 但並不意味著它就否定男女兩性的差異。道學認為, 「道」是通達於差異之中, 在差異中得到體現, 亦即「道」是包含著差異的。因此, 男女之間不但存在一致性, 而且存在差異性, 這種差異既包括生理差異, 也包括文化差異。老子哲學就反映了這種性別差異意識。老子雖然沒有直接探討男女性別問題, 但他所運用的雌性比喻卻隱含了男女性格的差別, 或曰可以引起男女性格特點的聯想。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云: 「知其雄, 守其雌」, 此處「雄」譬喻剛動、躁進, 「雌」譬喻柔靜、謙下, 它們不僅是指兩種不同的方法和原則, 同時隱含了男女兩性的性格特徵;《道德經》第六十一章云:「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這又表明了女性的被動、雌靜、謙下等行為特點。老子通過一系列比喻, 闡述了女性具有「柔」、「弱」、「靜」、「不爭」等氣質特徵, 而男性具有「剛」、「強」、「躁」等性格特徵。道教則是直接闡明男女性別的差異, 並針對男女的性格和生理結構差異, 分別提出了男丹和女丹這兩種丹功修鍊方法。道書《坤元經·廣化大帝序》中就有關於男女稟性和形體差異的論述:「然考其稟性, 男屬陽則清, 女屬陰則濁。男性剛則急, 女性柔則緩。男念雜易動, 女念純易靜。男氣動易泄, 女氣靜易斂……斯稟性故謂各異。論乎形體, 男喉有結, 女喉無結。男乳小則無汁,女乳大則有汁。男基凸女基凹。男曰精室, 女曰子宮……斯形質故謂不同。」由於男女兩性的稟性和形體不同, 因而其修鍊功法亦應不同, 即「男先煉本元性功, 後鍊形質命功。女先鍊形質命功,後煉本元性功。男陽從下泄, 女陽從上升。男逆修成不漏精, 則曰降白虎。女逆修成不漏經,則曰斬赤龍。……男成真人, 女成元君。斯功法故謂有別。」


道家和道教雖然承認男女兩性存在生理差異和文化差異, 但是並沒有因此得出女性價值不及男性價值的結論。道學認為, 男女兩性的價值同等重要, 即「陰陽並重」。


首先, 從自然生化和生命延續的角度來看, 男女或陰陽兩性雖然具有不同的功能, 但是其自然價值是等同的。老子曾言: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即是說, 陰陽在宇宙生成過程中同等重要。《太平經》也談到這一點: 「男子, 陽也, 主生;女子, 陰也, 主養萬物。雄, 陽也, 主生;雌, 陰也, 主養……天下凡事, 皆一陰一陽, 乃能相生, 乃能相養。一陽不施生, 一陰並虛空, 無可養也;一陰不受化, 一陽無可施生統也。」 「故天使其有一男一女, 色相好, 然後能生也。」如果缺陰少陽, 事物則無法生長;如果缺男少女, 人類則不能繁衍。「故純行陽,則地不肯盡成;純行陰, 則天不肯盡生。」可見, 在人類生命的存續過程中, 男女兩性缺不可。尤其是女性作為人類生命延續的直接承擔者, 子皆「托生於母」,其地位和作用更是不應被忽視。


其次, 從男女兩性的生理特徵和文化特徵來看, 女性的特徵並不見得劣於男性的特徵,她們甚至在某些方面佔據優勢, 因而女人的性別價值和男人的性別價值也是等同的。老子在其著作中就多次談到這一點。《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云:「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 即深知雄強, 卻安於雌柔, 作為天下所遵循的蹊徑。這一命題一方面承認雄性特點的優勢和價值, 另一方面認為在處理社會政治問題的時候, 雌柔原則更可取。在六十一章, 老子讚美了女性雌靜、謙下的特質, 即「牝常以靜勝牡, 以靜為下」。在三十六章, 老子強調女性「柔弱」的力量, 即「柔弱勝剛強」。此類的說法還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弱之勝強, 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 等等。通過這些論述, 可知老子的思想中不僅陰陽同重, 甚至更重陰柔。道教深受道家思想影響, 對女性的性別特徵予以肯定, 認為這些特徵並沒有構成女性修道的障礙。《女丹十則》云: 「女丹之道至簡不繁, 女子之性純全, 女子之身安靖。但得一點功夫, 便能徹底造就。不似男子之念頗多偏僻。」著名道教學者陳攖寧也談到這一點: 「世間各種宗教, 其中威儀制度, 理論工修, 殊少男女平等之機會, 獨有神仙家不然。常謂女子修鍊, 其成就比男子更快, 男子須三年做完者, 女子一年即可趕到, 因其身上生理之特殊, 故能享此優先之利益……在神仙家眼光看來, 男女資格是平等的。若論做功夫效驗, 女子比男子快」。不過, 道教又指出, 在學道修仙過程中, 男性也有其獨到的性格優勢, 那就是能夠儘快收心, 不像女性那樣容易為情所困。從生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道教對於女人和男人的性別特徵的評價是中肯的, 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

在那個視女子為小人的封建男權時代, 道家、道教能夠同時肯定男女兩性的價值, 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道學的「道」論為男女平等提供了哲學根據, 那麼它的「陰陽並重」思想則為男女平等提供了事實依據, 從而更加有力地論證了男女兩性的平等地位。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三、陰陽和合

道家、道教在「等男女,重陰陽」的思想觀念基礎上, 進一步提出了「陰陽和合」的兩性關係論。所謂「陰陽和合」, 是指男女兩性和諧共生, 構成有機統一體。這種「和合」思想是在肯定男女之間存在差異和矛盾的前提下, 追求兩性之間的動態平衡及協調統一。它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意思:


其一, 男女兩性相互聯繫、相互依存。道學認為, 「道」由陰陽二元素構成, 如《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這裡的「二」就是「陰陽」的意思;《太平經》亦云:「道無奇辭, 一陰一陽, 為其用也。」由陰陽二元素所構成的「道」處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 只有陰陽相結合,「道」才能派生萬物。單獨的陰或陽都是不完整的存在, 它們只有通過對方才能完善自己。故《太平經》曰: 「夫天地之生凡物也, 兩為一合。今是上天與是下地為合。凡陽之生, 必於陰中, 故乃取於此地上人也」, 「夫生者皆反其本,陰陽相與合乃能生。」根據天人相應的原理, 由男女兩性構成的人類世界也是處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 只有男女相互聯結、共成一體, 才能創造出人類美好的生活, 即「男女各出半力, 同志和合, 乃成一家」。單獨的男人或女人都是不完整的存在, 他們都需要通過對方才能使自己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就此而言, 女性的存在是男性存在的根據, 而男性的存在也是女性存在的根據, 他們不能脫離對方而存在。是以《太平經》雲「故有陽無陰, 不能獨生, 治亦絕滅;有陰無陽, 亦不能獨生, 治亦絕滅……故男不能獨生, 女不能獨養」。


其二, 男女兩性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道學認為, 構成「道」的陰陽二元素處於一種互動的關係狀態中, 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即「夫陽極者能生陰,陰極者能生陽,此兩者相傳,比若寒盡反熱,熱盡反寒,自然之術也。」正是因為陰陽二元素的良性互動, 「道」才能夠獲得豐富的內涵, 才會存在多彩的世界。這一道理同樣適用於男女兩性之間的關係。《太平經》云: 「和合夫婦之道, 陰陽俱得其所, 天地為安」, 實際上承認了男女兩性也是處於一種互動的關係中。這兩者一方面相互影響, 「陽變於陰,陰變於陽」, 從而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另一方面彼此激勵,「陰氣陽氣更相摩礪」, 共同面對艱難人生。通過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的過程,男女雙方最終應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 即「和諧」狀態。而整個過程就是老子所說的: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沖」, 即交沖、激蕩。在這一過程中, 陰陽或男女之間雖然也會存在衝突與對立, 但更多的是和諧與互補。


道家、道教非常重視陰陽平衡問題。莊子云: 「是直以陽召陽, 以陰召陰, 非吾所謂道也。」(《莊子·徐無鬼》)即片面強調陰或片面強調陽皆失之偏頗, 並非「道」的本義。莊子認為, 只有「陰陽和靜」(《莊子·繕性》) 、「陰陽調和」(《莊子·天運》) , 才是「至道」。「至道」並非「陰陽並毗」——各行其道而互不相干的分裂狀態, 而是指陰陽兩性互補相濟、頡頏相錯的提攜、坎陷狀態。道教更是重視男女兩性的和諧與平衡。我們可以看到, 道教的神仙世界一般實行男女對偶的局面,如梁代道士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第二等級中,玉皇大帝居中,左有三十名道君, 右有三十名女真, 男女班列, 共享祭供。另外, 道教教義強調修鍊過程中男女之間的夥伴關係,倡導夫妻同修、雙補雙益,由此湧現了張道陵夫婦、張衡夫婦、張魯夫婦、孫不二夫婦、劉綱夫婦等多對神仙眷侶。道教甚至認為, 男女的和諧與平衡是維持人類生生不息的必要條件, 如果對其加以破壞的話, 必將遭到老天的懲罰。


《太平經》曰: 「今天下失道以來, 多賤女子, 而反賊殺之, 令使女子少於男, 故使陰氣絕,不與天地法相應。天道法, 孤陽無雙, 致枯, 令天不時雨。女者應地, 獨見賤, 天下共賤其真母,共賊害殺地氣, 令使地氣絕也不生, 地大怒不悅, 災害益多, 使王治不得平。」正因如此, 道教呼籲人們應遵循「陰陽和合」的原則, 因為它是「道之根柄也。陰陽之樞機, 神靈之至意也」。道教的「陰陽和合」思想雖然帶有某種神學色彩, 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一思想包含了兩性合作與對話的因子, 強調了男女之間的交融互補, 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的男女關係模式。


道家主張「合陰陽,延天命,通神明」,其性觀念的主旨落腳在養生和得道成仙上,把性作為個人修鍊與超越生命的手段之一,要求個人的性行為應首先並主要地服從於養生和得道成仙的根本目標。在此目標指導下,他們極少提及夫妻和婚姻,而看重兩性結合本身及性交形式,堅持性的神聖、神秘、壯美、平等觀念,把男女兩性關係及性行為擺到極高的地位。道教經典唐代里貫的《洞玄子》開篇第一句即:「夫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人之所上,莫過房欲。法天象地,規陰矩陽」(轉引自宋書功編著《中國古代房室養生集要》),意思是天地萬物之中,人是最可寶貴的;而人類所嚮往和看重的,沒有什麼能超過性慾。人的性活動取法於天地,遵循著陰陽的大道理。他們認為,性交不僅能完成人類繁衍的任務,而且能使性交者尤其是男人恢復元氣,將性看成是一種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之道。為實現這種修鍊、養生的文化理想和目標,道家還創造出許多精緻的性交技巧規範的房中術。


隨喜轉發,功德無量!

道家和道教的性觀念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疆道教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不懂道教的人傷不起!
做事要學《鬼谷子》,做人應學《菜根譚》
基本吃素、每天散步、保持糊塗!

TAG:新疆道教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紅樓夢》中的道教人物、道教活動與道家思想
道學、道家及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淺談道家和道教的關係
道家文化之道家和道学
道家和道教是有區別的嗎?
道家和道教是有區別的嗎?
必讀!《道家文化與道教的差異》-游鳯道人
「道學」涵括道家與道教
道家、道教與士人賢達的心態略編
道家、仙學與道教之關係
《道德經》與道治天下——道家和道教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功用
道家的宇宙觀
無為而治:道家的道化治道思想
道家文化——老子的道治思想
道家與葯膳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真性情與假道家
道家之道的本義是安
道家道教「文化游首站」:《中國道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