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新晉血液腫瘤診療技術重燃生命之火

新晉血液腫瘤診療技術重燃生命之火

【項目推介】:

「惡性血液腫瘤關鍵診療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項目由蘇州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及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專家團隊共同完成,獲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應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可小祖滇卻不得不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化療、一次又一次的骨穿……與白血病做著殊死抗爭。

2014年,廣西南寧一個普通家庭的男孩小祖滇被診斷為白血病。一紙診斷書猶如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了小祖滇父母的胸口,讓人措手不及,更令人難以承受。

化療、骨穿,小祖滇在白血病漫漫治療路上承受著成年人都難以承受的痛苦。

告急!

2015年,小祖滇在服藥鞏固治療期間,白血病越過複發期直接到了暴發期,癌細胞已佔到90%,情況十分嚴重。

之後,小祖滇經過移植倉里31天的治療順利出倉。2016年5月,小祖滇被允許出院,但要在醫院周邊居住,方便到醫院定期複查。

如同小祖滇這樣患白血病的小朋友,童年生活大部分都在醫院裡度過,其幼小心靈里有著對窗外世界的極度渴望。

據統計,白血病是兒童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近年來臨床治療中兒童白血病的數量更是在逐年攀升,已成為兒童腫瘤中的頭號殺手。

「惡性血液腫瘤」令人聞之色變,其主要原發於造血系統異常,與個體遺傳、飲食作息以及外部環境等因素均有關係。類型紛繁、病程複雜以及多年來出現的諸多瓶頸,都如同層層「路障」,讓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左右掣肘」。

隨著惡性血液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攀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吳德沛、薛永權、陳蘇寧等10位血液學專家學者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及蘇州大學迎難而上,臨床科研兩手抓,圍繞白血病遺傳學發病機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的規範化診療以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危患者三方面的關鍵技術展開深入研究。

「這一抓」便是數十載。日前,三方大軍形成合力完成的「惡性血液腫瘤關鍵診療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項目,終於代表中國惡性血液腫瘤診療的先進水平亮相。

血液腫瘤抗衡「攻堅戰」

提及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團隊,幾代人可謂嘔心瀝血、一脈相承。這場與惡性血液腫瘤抗衡的「攻堅戰」,始於醫者仁心,代代永續,永不完結。

20世紀80年代,國內惡性血液病診療水平還相對落後,主要依賴於骨髓塗片開展形態學診斷。然而,單單依靠這種診斷方法,對於白血病診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彼時,恰逢血液專家薛永權教授剛從法國進修歸來,在實驗條件簡陋、科研經費不充足的情況下,他經過一次次不斷嘗試,最終突破技術壁壘,在國內率先改良了染色體熱變性R顯帶技術,不僅縮短了檢測時間,還能用於批量檢測,大大提高了診斷效率。該技術現已成為臨床常規檢測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血液腫瘤診斷技術的發展。

此外,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薛永權教授還發現,部分病人骨髓中原始細胞比例不高,遠遠低於惡性血液病的診斷標準,但病人病程發展非常迅速,死亡率很高。於是,他嘗試依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緩解效果。

據此,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在國際上首次提出「寡克隆性急性髓細胞白血病」,並被世界衛生組織白血病分型標準採納,成了一種獨立的分型。

無獨有偶,或許很多人想不到惡性血液病竟然還與用藥有關——乙雙嗎啉作為治療銀屑病藥物,因療效顯著而被廣泛使用。

一網掃除「攔路虎」

早前,薛永權教授觀察到,有一類特異性染色體易位的白血病患者均有乙雙嗎啉用藥史。於是他順著這一脈絡進行研究,發現乙雙嗎啉或許就是導致此類疾病的「罪魁禍首」,並將此類新亞型命名為「伴特異性染色體易位的治療相關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最終這一亞型也被世界衛生組織白血病分型標準採納,乙雙嗎啉也於2002年被國家食葯監總局禁止使用。

除了白血病,還有一類疾病或許更為棘手,即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其源於造血幹細胞的異質髓系惡性血液病,發病機制不清、病患臨床表現複雜,且缺乏相應診療規範,部分高危患者極易轉為急性髓系白血病,危害極大。

面對這一「勁敵」,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團隊幾代人不懈努力,多年苦心躬耕臨床科研,最終發現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染色體新亞型及其分子機制,並針對致病基因和相關蛋白建立了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遺傳學組套診斷技術並推廣到臨床。

此外,治療與診斷「齊頭並進」,用於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去甲基化藥物地西他濱最初進入我國時,藥物說明依據的是國外劑量標準,該項目在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後,開展了多中心臨床研究,最終確立了適合我國人群的地西他濱最佳給藥方案,並寫入該藥物的新版說明書。

眾所周知,移植是攻克惡性血液病的最後一道關卡,對於挽救危重患者來說可謂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但還有兩隻「攔路虎」影響移植預後——複發和排異。蘇大附一院血液科團隊再次「出手」,在多年臨床實踐中首創單倍型供體與第三方臍血共移植的雙重移植體系、干擾素-α活化的供體淋巴細胞輸注治療移植後複發新療法和移植後併發症綜合防治技術體系,顯著提高了移植效率。

「在2011年,曾有一則『移植接力』的故事感動了海峽兩岸。」吳德沛教授回憶起那一場生死攸關的手術,百感交集,「那正是由我主持的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骨髓移植手術,將來自台灣的珍貴全相合骨髓順利移植入病患體內,才挽救了一名江蘇姜堰的農家姑娘。」吳德沛教授介紹,由此骨髓移植和骨髓捐獻知識才被大眾所知,推動了中華骨髓庫的迅速擴容,為更多需要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帶來了重生的希望。

「最初做移植那會兒,移植技術和經驗還不夠成熟,擔心病人會有突髮狀況需要及時處理,吳德沛教授做完移植手術後,曾72小時守在凈化病房,以便隨時觀察病人情況。」蘇大附一院血液內科副主任醫師徐楊由衷地說,「這種敬業之心和負責任的態度,感染了每個醫務人員。」

匯「滄海一粟」於大成

「實際上,此次獲獎所展示的成果,才只是我們數十年研究成果的『滄海一粟』。」吳德沛教授深深地感慨,「每一次的發現與突破,並非偶然,真可謂是整個團隊用灼熱的醫者仁心澆灌出的累累碩果。」

從「創業」之初的舉步維艱,到百級層流凈化病房由最初的2個增加至如今的46個;從遺傳診斷技術的突破、白血病新亞型的發現,到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療指南的編寫和移植關鍵技術的攻關,凝聚的是團隊一次次砥礪創新的付出。「不求聞達,但為良醫」是科研團隊每名成員始終躬身踐行的。

在科研團隊努力下,新創的移植技術在臨床應用上成績斐然,蘇大附一院一躍成為了國內規模排名第二的移植中心,在與骨髓移植領域國際權威獎項EBMT多中心配對研究中,該院患者移植總生存率比歐洲同類患者提高了11%,不僅獲得業界的極大肯定,也受到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讚譽。

「截至目前,我院已成功開展了2900餘例造血幹細胞移植。」吳德沛教授介紹,該院血液科在22年內完成了遺傳學診斷12.3萬例,而作為全國血液病學技術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至今已培養技術骨幹506人,培訓專科醫生1.8萬人次,為全國培養了80%以上的血液病細胞遺傳學技術人才。

為了推動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規範化診療,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血液研究所所長阮長耿教授和吳德沛教授還主持編寫了我國首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治專家共識,並推廣到全國所有血液病治療中心,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診療水平的提高。

20多年來,研究團隊的10位血液學專家學者,圍繞白血病遺傳學發病機制、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規範化診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高危患者三方面的關鍵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成果推廣至全國主要三甲醫院及基層醫院,顯著提升了我國相關疾病的診療水平。(通訊員 楊舒婷)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15日第7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手機時代,教師閱讀的困境與突圍
「把最美的中華民族語言帶給孩子」
「接力杯」雙獎啟動 鼓勵原創
大學生設計「神奇餐盒」讓山區孩子吃上熱飯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穗牽頭建膀胱癌資料庫 推動診療技術革新
CSCO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更新,肺癌免疫多學科診療規範化項目啟動
液體活檢助力乳腺癌精準診療
無痛技術 改變胃腸病診療格局
肺癌診療飛速發展,醫生更應終身學習
感染性胰腺壞死的診療進展
腦顱腫瘤的診療進展綜述
炎症性腸病的中西醫診療
心血管疾病的精準診療
消化科醫生需要了解的肝癌診療指南
胸腔鏡——肺癌的重要微創診療手段
甲狀腺結節與甲狀腺癌的MDT診療
晚期肺癌怎麼治?肺癌精準診療新模式
診斷指導治療,精準診療改善腫瘤全程管理
中醫講堂┃高血壓病的診療
大數據技術推動新型診療,醫療智能化發展趨勢漸顯
宮腔鏡水中毒的診療進展
醫學「黑科技」來襲:靶向熒光分子探針或將改變腫瘤診療現狀
腦膠質瘤分子診療最新進展
癌症的診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