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和輩一起學練太極拳秘決!太極拳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流動的雕塑

和輩一起學練太極拳秘決!太極拳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流動的雕塑

太極拳介於道和藝之間,處於有無之間,在內不在外,要以有處揣其無,以虛處度其有。

太極拳的意境如畫家隨手畫畫,構圖筆墨並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筆便意趣盈然。但達到這種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齊白石畫蝦。

白石老人63歲時畫的蝦,外形很像,但蝦的透明感還表現不出來,蝦的頭胸還不濃淡適宜,腹部少姿態。到了66歲,畫的蝦身已有透明感,頭胸部前端非常堅硬,表現了蝦的硬殼,腹部關節中間拱起,好象能蠕動了,長臂鉗也分出了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得有利。大約70歲,齊白石畫蝦才進入化境,蝦才成為透明的、遊動的、活生生的,蝦的向背、陰陽、輕重、厚薄、軟硬等,都在簡略的筆墨中充分傳達出來,而且看上去總象在水中,是濕潤潤的。白石老人自己說:「我畫的蝦和平常看見的蝦不一樣,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西班牙著名畫家畢加索對張大千說過:「中國畫真神奇,齊(白石)先生的畫,水中的魚兒沒有一點色,一根線去畫,卻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齊白石的畫達到了藝術的至高境界---氣韻生動。

關於太極拳的練習,郝為真先生說: 「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楊澄甫宗師言練拳之境界:「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又說:「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其放人之時,如脫彈丸,迅速乾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脫,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極也。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然自己終未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幹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楊澄甫宗師所言指明了太極拳的練習方向和境界。練拳之時,要全身鬆開,不尚拙力,中正和順,穩靜安舒,輕靈圓轉,純以神行。要如莊周之夢蝶,人蝶不分,做到思慮全無,心中空空洞洞,人拳兩忘。

太極拳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流動的雕塑。今人學習太極拳,一者未遇明師,不入門徑,徘徊歧路,勞而無功;二者雖遇明師,淺學即止。故學習的人多,學成的人少。如何達到太極拳的境界呢?鄭曼青先生自言從楊澄甫宗師學拳七年,一個單鞭就學了一年半。據《史記》記載:孔子跟樂官師襄子學古琴,一首樂曲練習了十天,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可以彈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彈此曲雖已順暢,但還不熟練。數天後,師襄子再次對孔子說:你彈此曲已很熟練,可以換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掌握這首樂曲的精神。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掌握這首樂曲的精神了,可以換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說:我還未體會出這首樂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氣質。之後,孔子經靜心細思,對這樂曲有了深刻理解,於是對師襄子說:我體會到這首樂曲所描述的這個人物,皮膚深黑,身材高大,雙眼炯炯有神,凝視遠方,如同一國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誰能如此?師襄子聽完孔子的話,即刻離開座位,恭敬地說:我的老師曾指出,這首樂曲是「文王操」。孔子學彈古琴,從「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學習太極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樣好學深思,一定會學有所成。

李公雅軒為「楊門三軒」之一,得楊健侯祖師傳授拳藝,並遵其意於1914年拜楊澄甫宗師為師,追隨楊澄甫宗師十八年,深得楊家拳神髓,以散手見長。在他的床邊牆壁上,總是貼著他親手用毛筆寫的字:「要經常想楊老師打拳、推手的樣子,功夫才會長進。」許多學生都想把太極拳一下子學到手,特別是有些文化較高的人,東看書,西看書,總想在其中找到捷徑。有一次,他們問李雅軒先生:「李老師,學太極拳有沒有什麼訣竅,你能不能傳我們一些秘訣?」 李先生說:「我現在告訴你們兩句話,照這兩句話去做,拳就練得好,功夫就會進步。第一句話:打拳要放鬆放軟的打。第二句話:打拳要想著我的樣子。」 李雅軒先生將太極拳功夫從勁的角度分五級: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又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

太極拳源於老子的《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虛空無物的感覺,讓對手看得見卻摸不著,抓不住,打不上,捕風捉影,處處落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要達到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尊師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終,走向太極拳的最高境界。

太極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凈,這句話很難講明白。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絕不講話;但這個「松」字,每天總要講個幾百回。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難道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這個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極了。無論如何,要放鬆。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裡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桿杠力量。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自然原理合并來應用。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所以練太極拳「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鄭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地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注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注意松。」 後來羅邦楨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松』字,就讓你琢磨終身。」常言道:「鬆鬆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松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松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鬆軟是太極拳的寶貝」。特彆強調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經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鬆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大而又靈敏的柔彈力。太極拳練習到了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綳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松八段九節」。練習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鬆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全身有九個關節要鬆開。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手三關節是腕、肘、肩。腳三關是胯、膝蓋、踝。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鬆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肩關是最難松。「松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松落,將肩井穴張開,降於湧泉穴中。如何才能鬆開關節?首先是鬆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鬆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松,氣不能順暢的流動。我們習慣於拉緊,應不斷的放鬆。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當肩關節能鬆開時,其它的都容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松。尾閭關鬆開後,氣可通上背部。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精神。」因為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松。所以有自信心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生活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觀問題,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觀問題。心知才能身知,心

鄭先生曼青一日約弟子翁某某日某時某刻到住所一談。翁某如期前往,在門外靜候。時間一到,上前按門玲,鄭先生將大門開了一個門縫,頭探出來對翁某連說了幾句:「拆開來練,拆開來練。」隨即將門關上,並未讓翁某進入。大門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後來,翁某把這件事講給師弟吳國忠聽,還氣猶未平,而吳聽了卻如獲至寶,努力推敲並奉行不綴,終成正果。可謂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太極拳之道,道傳有心人。學習太極拳初級在架勢,*言傳身教;中級在身法,需指點迷津;高級在心法,要心領神會。才能練體化精,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返虛,練虛還道。

李錦藩是李亦畲的族曾孫,曾跟李亦畲的二兒子學過拳。有一次,李遜之對李錦藩說:「你打架子給我看看。」 李錦藩說打了一趟架子後,李遜之說:「就這樣練,把勁打通再說。」又一次,李錦藩問李遜之:「我看拳譜上有棚、捋、擠、按、采、列、肘、*八法,這八法是怎麼回事?」 李遜之說:「分得那麼清怎麼能用?我一舉手這全部都有了。」沒過多久,李錦藩又問:「拳譜上講10種身法,怎麼做才合乎要求呢?」 李遜之說:「你把頭豎起來,將身子豎起來,你就什麼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順了,得力了,就行了。」有一次學拳中李遜之說:「拳,沒用多大力氣就可以學會的。真經沒幾句,其中的奧秘告訴你,幾句話就說完了。論拳,也不必按《易經》那樣說。」

今日教學太極拳,多不能從整體上去把握,動作細緻而複雜,使人難免以偏蓋全,顧此失彼,猶如盲人摸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後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規範統一,卻失去了太極拳的內涵。楊澄甫宗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松凈,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董英傑先生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自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不用力何能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張師秀剛教拳時常說:「練拳要慢中求,勻中求。」 太極拳要慢不要快,靜下心,慢騰騰一點點摸,如摸魚一樣,慢中求輕靈。太極拳慢較容易,勻難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才能勻,打拳才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張師秀剛又說:「上佔三分下佔七,功夫練在下盤上。」 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彈力功夫來。就是通過放鬆腰胯,力沉腳跟,力量從腳上像彈簧那樣反彈上來,通到手上。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練拳的重點應在全身的整體均衡上,局部的感覺需從全身均衡的基礎上來,全身不均衡,不松凈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確,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強形似,也是硬的,容易變形,並有傷全身,得不償失。總之,沒有明師言傳身教,精心指點,練拳猶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我對太極拳發勁的體悟:太極拳發勁並不神秘!
皇太極是如何用計策將大敵解決掉的?
美橄欖球巨星學傳統武術,大師:老外喜歡的還是太極拳
衡陽「道士下山」 弘揚太極文化 推廣全民健身運動
太極拳八法之勁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沾、粘、勁」
太極拳的悟與體會
淺談姚式太極拳的「粘、黏、連、隨」
淺談太極拳的慢和滯
太極拳與太極推手的魅力!
太極拳推手的五大技巧,總結的太精闢了!
太極拳運動對精、氣、神的調養!
圓、拉、撐的勁力,完美體現了太極拳的靈魂
太極拳:太極推手的粘與隨
太極的剛和柔
太極拳「明、懂、勤「練好太極拳的三大條件!
淺談太極拳中的頭和頸!
太極拳腰裡的秘密
練太極拳的四空
拳架、身法、和練法是判斷練的是不是傳統太極拳的重要依據
太極拳:練好太極拳的七個關鍵字——靜、松、穩、勻、緩、合、連
太極拳運動的特點與精髓
是太極拳技術的核心
張晉僖:淺析太極拳的「手練拳」和「腰練拳」
太極拳與體育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