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國古人養生觀之飲食有節

中國古人養生觀之飲食有節

這裡的飲食有節,一方面在量上要節制,一方面在五味上要節制。即飲食氣不可厚,味不可偏,量不可過多過少等。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的:「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施,精神乃央。」

因此,要求五味養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過盛。對人體健康來說,要特別注意五味調和。 雖然這主要針對飲食的。

但從大的方面講,也是治病、防病、糾偏的原則。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接著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 法,長有天命。」可見,調和五味,飲食平衡,是養生的一個方法,與現在強調均衡營養是一致的。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對五味的功用作了進一步闡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又說:「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這是從陰陽學說的角度。對五味的陰陽屬性作了一個基本的論述。

《素問·至真要大論》也指出:「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耍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

《靈樞·五味論》指出:「五味入於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悶心。」對五味致病的論述,較為具體,這從另一角度提示人們:五味耍平衡,不能偏嗜。

《素問·五藏生成論》也對五味致病作了論述:「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素問·宣明五氣》中相關論述,就告誡人們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對五味也應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成走血,血病無多食咸;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這裡的氣、血、骨、肉、筋病,應多為有餘之實證,本屬有餘之疾。多食五味,則使病實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屬不足之虛證,則又當別論。

《黃帝內經》中對五味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還有很豐富的內容。以此可作為臨床用藥的指導。總之,五味相和,則五臟氣和。氣血、津液、精神自旺,身體健康,陰平陽秘,生生不息,養生防病,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所說: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時艾 的精彩文章:

《艾灸治療急慢性咽炎》——王婧
《我的前半生》頸椎病!痔瘡!NO-NO-NO!
靜坐居然也有5大養生功效!你不得不知道
假艾有毒,謹慎選擇!

TAG:時時艾 |

您可能感興趣

健康養生之飲食有節制
中年人養生之飲食「多變」的重要性
「民以食為天」,飲食里的養生經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中醫之飲食養生
現代人的養生大忌—飲食不節
中醫飲食養生
【飲食】古代中國人春節吃啥?鹿肉曾是「大眾食品」,生魚片是文人最愛!
韓國人怪異的中餐飲食習慣
孕期保健之 優生與飲食營養的關係
春季老年養生之——飲食
養生之道--飲食養生因人而異
養生飲食有「三寶」 起居謹防陰暑傷
中國美食節目四十年:從廚房綜藝到引領飲食觀念
健康飲食養生
擇色飲食與養生
這個被外國人稱為最「黑暗」的中國食物,卻是中國飲食的精髓
保健養生 夏季飲食養生小知識
王安石的飲食觀:宋朝宰相的窮酸生活,吃飯背後的人生境界
大暑時節,這樣飲食養生
春季養生,飲食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