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百法略說(121)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隨煩惱之「不正知」


文 / 心愚


「不正知」這個詞比較有意思,怎麼個有意思呢,我們往後面學一下就知道了。我們先看看窺基大師的解釋:


不正知者,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毀犯業者,不正知者,多毀犯故。此法,或雲慧一分攝,是煩惱相應慧故。或雲,痴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雲,俱一分攝,由前二文,影略說故。

窺基大師說,什麼叫「不正知」呢?就是對於所觀的境呢,「謬解為性」,謬解是錯誤的理解,理解一般指對道理的理解,而謬解還有其它意思,比如繩子很真實的看成蛇了,不是不理解,而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這是「不正知」的體,或者叫做性。


那麼,不正知的作用是什麼呢?首先是能障礙「正知」的生起,其次呢,「毀犯為業」,這裡的毀和犯主要是從戒的方面來說的,因為不正知,就會毀犯戒律。比如說酒戒,瓶子里裝的是酒,你對它不正知、謬解,當它是水了,拿起來喝掉了;如果知道是酒,受戒了不能喝,就不會喝。所以,不正知會產生對於戒律的毀和犯。


關於這個不正知呢,有說它是慧的一分,當然它是跟煩惱相應的慧;還有一種說法,像《瑜伽師地論》就說它是痴的一分;還有一種說法呢,是說它既是慧的一分又是痴的一分。「隱略說故」,這個前面出現過了,大家能夠理解,就不說了。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我們再看看普光法師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正了諸法,名為正知;邪了不達,名不正知。


知是建立在念基礎上的「知道」,不一定是見解、知見,比如一本書,你知道是書,而不會當它是磚頭,這就是一種知;你把它當成磚頭了,就是不正知。所以呢,「正」從語義上來理解,有兩種意思:一個意思是「正確」,另外一個是「正在」。第一種情況,如果「正」是正確的意思,「不正知」就是一種不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比如你對法義的理解,比如你知道黑板就是黑板,就是正知,如果把它當成了床就是不正知。那麼第二種情況來說,如果「正」是「正在」的意思呢,那「不正知」就是「不正在知」,這個東西明明就在這裡,但你對它沒有產生感覺和認識,這就是「不正在知」。這兩個意思都能講的通。


這兩個情況雖然都說的通,但是差別很大。如果把「不正知」理解成「不正確的知見」,那就會和「不正見」重複了。不正見主要是指邪見,在根本煩惱里有五種邪見,前面學過的,大家還記得嗎?有人說不正見是比較重的邪見,不正知是輕一點的,只是錯誤的看法。但是這種說法也不是很能突現兩者的區別。


據說,「不正知」從藏文翻譯理解應該是「不正在認知」的意思,而不是「不正確的知見」。我是不懂藏文啊,但是以前學《入行論》,用那個如石法師翻譯的版本,裡面有個腳註,就講到不正知的「正」,如石法師說,從梵文和藏文考察應該是「正在」的意思,而不是「正確」的意思。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不正知」是「不正在產生認知」的意思呢?因為它和散亂、失念、掉舉、昏沉放在一起,大致是一類的,如果它是不正確的見解,那意味著它是慧的一分,是一種錯誤的慧力方面的判斷;但是散亂、掉舉這些心所都是從修定來講的,不正知跟這些心所是一類的話,那應該理解成「正在」更確切一些,「不正在產生認知或者覺知」,對所緣的東西沒感知和認知,這就跟修定的情況聯繫起來了,就是障礙修止觀的東西了,大家體會到這裡的意思沒有?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所以這個「知」可以有幾種情況:一個是正在認知而且具有正確的認知,一個是正在認知但是具有不正確的認知,還有一個情況呢,是沒有正在產生認知。有些東西是不能被認知的,屬於不可知的法,像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把一切法分有為法、無為法和不可知法,不可知法我們凡夫就無法對它產生認知,那麼這時候的「不正知」就可以是指「不正在知」。「不正確的知」牽扯到慧心所,「不正在的知」卻似乎更能牽扯到定心所,修定的時候要對所緣有知,前面學過了痴和失念的概念,「不正知」如果用「不正在知」來理解的話,是不是和失念有點類似?對所緣境當下沒有認知,沒有形成認識,那就不能取相,就會障礙你修止觀,大家體會體會這裡面的差別。


普光法師說的「正了」,可以理解成為一種正確的認知。「邪了、不達」,則可以理解成是兩種情況:「邪了」是不正確的;「不達」則是根本就沒有產生認知。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普光法師的注釋,大家覺得可以嗎?

智敏法師的講記裡面是用「覺知」的意思講不正知,你在幹什麼就知道在幹什麼。「知」從慧的角度來講,是要對「法」形成概念才叫知。你說你知道法了,怎麼才叫知道它?是要通過語言和思維對它有一個把握。走路的時候你知道自己在走路,這種只是一種「覺知」,跟修止的時候取相是兩碼事。所謂的修止觀,比如修十遍處,比如水遍,要弄一盆水,還有要求,不能是綠的、紅的等等有顏色的水,因為你要是弄盆紅色的水取相,那你可能取的不是水相,可能取了赤色的相了,赤色也是一個業處啊。那麼你通過這個水來取相,心安住在水上取相的時候,就是正知,取到相之後心安住在這個相上保持心一境性,這也是正知,但是如果心沒有安住在上面了,就可以叫做「不正知」。但是如果用「覺知」呢,好像我們平時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都可以叫做「覺知」。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如果從梵文去理解這個詞呢,我是不懂梵文,我找人問了一下。「不正知」這個詞梵文是asamprajanya,a-是不或者無的意思,阿彌陀佛、阿羅漢的阿都是這個,表示否定,這個大家都熟悉。sam-是正,-janya是知,是由於對一個東西的感知、認知,然後理解進而獲得一個知識,這叫知。pra-有「欲」的意思,是指向未來的,有點預測的意思。sam-在梵文原義里沒有很明確的對錯的意思,反而有像如石法師說的「正在」的意思,而如果是「正在」的意思,應該會有時間概念,但是它也沒有很明確時間的意思。「正」還有一個意思是「準確」,比如射箭的時候拉弓對準靶子,瞄的准和不準就是正和不正, sam-就有這個瞄得很準的意思。所以「正」有「正在」的意思,但也不全是這個意思。瞄準意味著還沒發射出去,所以有一個指向未來的意味。瞄準是個通俗的說法,實際上是「指向」,比如我要去北京,北京就是個目標;如果射箭,靶子是目標,還沒射出去的時候有一個指向。這個指向可以是修禪定的時候取的相,也可以是個理——這是單獨從指向上來說的。


「不正知」所知的東西是什麼?比如修止的時候指向的目標是所取的明相,心已經指向這個目標了,但是還沒緣上,處於引而不發的狀態。所以不正知這個詞關健在「正」上,「知」有認知的意思是肯定的,它還有從認知向獲得知識的層面躍進的意思,如果指向的是一個理論,比如修觀的時候可以觀一個道理,如果真正的緣上以後就會獲得一個理,一個真實的知識、見解,但是處於指向的時候是不能用對和錯來描述的,獲得了見解之後是邪見還是正見,就可以有正邪之分了,就像前面說的,三寶四諦是正見,五種邪見是不正見。用「正在」有這種意思,但是除了「正在」以外,還有一個瞄的比較準的意思。


比如前幾天我撿到很多橡子,以前據說鬧災荒的時候吃橡子面跟吃觀音土一樣,可以把人吃死,我沒事弄了個彈弓用橡子打著玩,比如我瞄準了某個法師,我想打他的肚子,結果打到他腿上了,這就是「不正」,我自己覺得瞄準了,實際上沒有瞄準。但在打出去之前是不會覺得自己瞄的不正的,如果覺得自己不正了,那就不會打出去了。


再者呢,知和見也有一個區別,還是比如打靶,知是強調瞄的時候,見是打出去以後的結果,有一個先後次第。我們是凡夫的時候,認知肯定有偏差的,比如橡子,很多人說是松子、板栗,就錯了;再往前,還沒有產生這個名字的時候,他根據以前記憶中對松子的印象,就已經產生錯誤的概念了。松子和橡子的特徵肯定是有區別的,如果你是一個專門研究種子的植物學家,一看就能分清楚,而我們研究半天可能弄錯了。為什麼他能看準?因為有特徵,特徵就是靶心。準不準是比較客觀的區別,而對錯是比較主觀的判斷。用準確這個詞是因為有個指向的涵義在裡面,指向的目標是不動的。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不正知」



這個詞很微細,大家可以再多體會體會。很多人學百法,學到不正知,就當作「不正確的知見」,就過去了,我也是看了好多不同的註疏之後,才知道有其它的解釋,後來慢慢找了些資料琢磨,也去請教別人這個詞梵文的意思,發現還是有很細的東西在裡面。


下面還有幾種解釋,大家看一下,體會一下,因為前面的內容篇幅太長了,下面幾段我們就不一字一句的展開細說了。首先是《顯揚聖教論》里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不正知者:謂於身語意行,不正了住,染污慧為體。能障正知為業。乃至增長不正知為業。如經說:有失念者,住不正知。


然後呢,是《廣五蘊論》里的說法:


云何不正知?謂煩惱相應慧,能起不正身語意行為性。違犯律行所依為業。謂於去來等,不正觀察故;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致犯律儀。


最後再看看《雜集論》里的解釋:


不正知者:煩惱相應慧為體;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語心行,毀犯所依為業。不正知身語心行者:謂於往來等事,不正觀察。以不了知應作不應作故,多所毀犯。


這幾個論里的解釋,我們就不仔細看了,大家可以體會體會,尤其是這個「正」,分別按照「正確」和「正在」來理解,會是什麼樣子的含義在裡面呢?這個很有意思的,大家費費心思體會體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誰是佛陀真正的關門弟子?
用酒治病,會犯酒戒嗎?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掉舉」
牧牛隨筆:信仰者的選擇
友情鏈接:聞慧樓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恨」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諂」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無愧」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忿」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無慚」
百法略說隨煩惱之「掉舉」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慢」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嗔」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不動滅無為」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疑」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想報」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非擇滅無為」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滅盡定」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擇滅無為」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惡見」的涵義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常」
百法略說煩惱心所之「無明」的涵義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真如無為」
百法略說無為法之「想受滅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