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1):初學人如何修四無量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1):初學人如何修四無量

《瑜伽師地論》四無量心(1):

初學人如何修四無量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二

無量三摩地

複次云何建立四無量定?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云何四無量?經曰: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如是菩薩悲心隨順喜心、隨順舍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無量心者,慈、悲、喜、舍。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名舍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無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七.〈無量品第十二〉:云何為慈?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勝樂。」...云何為悲?謂有一類,作是思惟:「願諸有情皆得離苦。」…云何為喜?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有情獲益深可欣慰。」…云何為舍?謂有一類,作是思惟:「應於有情住平等舍。」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此四無量行相別者:

「云何當令諸有情類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

「云何當令諸有情類離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

「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

「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親怨。」如是思惟,入舍等至。

「複次云何建立四無量定」?要怎麼樣才能夠修成功了四無量三摩地?「建立」就是創造的意思,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我們心裏面本來沒有四無量定,但是我們若去修行四無量定,成功了,就有了四無量定了,所以叫做「建立」。

謂諸有情,有三品故,一者、無苦無樂,二者、有苦,三者、有樂。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七:問曰:「何等名為無量故修行方便?」答曰:「慈依親起。此明何義?菩薩若欲修四無量,彼時心於一切眾生三種分別:一者、親分;二者、怨分;三者、非親非怨分。於親分中復為三分,作三分已,彼三分中於上親所起與上親安隱樂心,所謂父母及余尊重諸師僧等。以無始來習極惡,心難可平等,是故如是分別報恩,於親分中不能平等轉轉修習。又乃平等。若心如彼增上親中,若怨分中心住平等,如與父母樂心無異。爾時名為成就慈心,悲喜舍心亦復如是應知。而舍無量從於非怨非親分中起乃成就。」

初發心學者應該如何修習四無量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二:

問:此四無量加行云何?

答:緣七有情而起加行。七有情者,謂分欲界一切有情為怨、親、中三品差別。怨、親二品復各分三,謂下、中、上;中品有情總為一種無差別故。

1、於此七品有情境中,若欲修慈先緣親品,於親品中先緣上品。上品親者,謂自父母、軌範、親教,或余隨一可尊重處智慧多聞同梵行者。於此上品親有情境作是思惟:「云何當令此有情類得如是樂?」然心剛強難可調伏,從無始來串習成故,於極有恩諸有情所惡阿世耶任運生長,善阿世耶雖作意起而不能住,復應勇勵思其重恩制心令住。如以芥子投於錐鋒,雖有著時而難可住,久習不已加行乃成,由善巧力投之方住。如是行者於上品親要勤修習與樂意樂,經於多時乃得堅住。於上品親與樂意樂得堅住已,次於中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此既成已,次於下親復修如是與樂意樂。此既成已次於中品,次於下怨,次於中怨,後於上怨,各修如是與樂意樂。漸次修習至成滿時,普於欲界一切有情,與樂意樂平等相續,如於上親,上怨亦爾,齊此名為修慈究竟。

2、修悲修喜次第亦然,拔苦慶慰意樂有別。云何當令此有情類,離如是苦是悲意樂,此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是喜意樂。

3、欲修舍時先緣中品,謂於彼起舍置意樂,中品有情最易舍故,緣親發愛,緣怨發瞋,故緣處中。初修於舍,舍中品已,次舍下怨,次舍中怨,次舍上怨,次舍下親,次舍中親,次舍上親。先舍其怨,後舍親者瞋心易舍非愛心故。漸次修習至成滿時,普於欲界一切有情,舍置意樂平等相續,無異分別猶如持秤,緣有情類如總觀林,齊此名為修舍究竟。

初學人云何修四無量:慈、悲、喜、舍?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九:

初習業位云何修慈?

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讎。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於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遍滿。是為「修習慈無量成」。若於有情樂求德者能修慈定令速疾成,非於有情樂求失者;以斷善者有德可錄、麟喻獨覺有失可取,先「福、罪」果現可見故。

修「悲、喜」法,准此應知。謂觀有情沒眾苦海,便願令彼皆得解脫;及想有情得樂離苦,便深欣慰實為樂哉!

修舍:最初從處中起;漸次乃至能於上親起平等心,與處中等。

四無量定所觀察的眾生。標列眾生的品類,眾生的差別。

「謂諸有情,有三品故」,四無量定是救護一切眾生的,饒益一切眾生的。在所饒益的眾生這一面來看,有三類,「一者無苦無樂」,這一類的眾生沒有苦惱、也沒有安樂。「二者、有苦」,有很多的苦惱。「三者、有樂」,眾生心裏面是有快樂的。

眾生裡面分這麼三類,無苦無樂,有苦,有樂,就包括了一切的眾生。

如其次第,欲與其樂、欲令離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

這是「配樂欲」,這是說到禪定的人內心的樂欲。

「如其次第」,修四無量三摩地的人,「如其次第」,如前面列出來有情的次第。「欲與其樂」,那個無苦無樂的眾生,沒有苦可離,但是也沒有樂,他就是希求樂。這個修行人「欲與其樂」,願意這樣觀想布施他快樂,給他快樂。

「欲令離苦」,第二類的有情,他沒有快樂,他有苦惱,那麼「欲令離苦」,修行者在定裡面,就是計劃想要叫他遠離痛苦。

這第三種有情是有樂的,有樂沒有苦,這是最好的。對這一類的眾生什麼態度?「欲令其樂,永不相離」,就是想辦法教導那個眾生,叫他的樂永久地與他不相離,永遠都是活在快樂當中。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五根五力」 在兒童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
記述千古一人的聖哲傳記——玄奘法師傳(四):3
路上小和尚的隨筆
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在哪裡?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5)空無邊處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1):一、由伴無德。二、由師無德。三、由無聽欲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6)識無邊處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1)初靜慮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3)無相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 三三摩地(2)無願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1)別辨相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4)廣釋(3):心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修禪定的二十種障礙(2):四、由覺慧劣。五、由多貪求。六、由無喜足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2)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二略義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第三略義(2)顯諸句
《瑜伽師地論》三增上學(2)增上心學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3)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四十三輕戒(7):七、障無畏施戒
《瑜伽師地論》四念住(4)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2)廣釋(1):欲三摩地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2)第二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4)第四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神足(1)略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