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致良知以涵養教師德性

致良知以涵養教師德性

「致良知」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重要思想,在他看來,「致」是行,「良知」是真善美之心念,「致良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可以說,「致良知」是涵養教師德性的理念和路徑。

「心即理」,是陽明學說的思想基礎。王陽明經歷「龍場頓悟」,「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性,即心,即理,是世界宇宙人間之法則,一切盡在個人心中,「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在此認識基礎上,王陽明指出,知行是一體的,「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不難發現,上述思想不僅是對自古以來「天人合一」思維特徵的傳承和發展,也符合現代教育學說的認知理論。

在「心即理」的認知基礎上,王陽明認為,在致良知方面,無賢愚之分,人人平等,人人可為,人人可成聖賢。只要能夠「致良知」,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就是陽明「心學」的目標和宗旨。王陽明先生反覆強調:「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

「良知」從根本上講是道德自覺,是德性本體,是王陽明最大的追求和最高級的人生享受: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修身齊家即「致良知」,是教師立身處世之根本,是師德之根本。簡單理解陽明「心學」,可以說就是自我修養之學,就是知行合一之學,就是致良知,「不假外求」之學。

作為教師,要「學高為師,德高為范」,要有修養仁義禮智信之德,修養溫良恭儉讓之德,修養廉潔自律尊敬之德。有了這些德性,就有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也才能夠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首要條件。

教師也要堅守仁道與孝道,在胸懷仁愛之心教育學生時,其實也是在修養自己,從內心發展人性。如此,教師既豐富了學生的人生,也修行了自己的德性,知行合一,是每位教師的價值所在。

《中國教師報》2017年07月05日第1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精準扶貧一個都不能少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培養青年領袖人才的七塊「磚」|名家
站講台時間最長的化學老師走了
從「一校一教改」到「一校一課改」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致知與致良知的辨析
致良知與幸福感
宗性法師:改變影響良知的不良情緒
第一性原理與致良知
王陽明心法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從牛犬孝親看人類的本性良知
致良知之前的格物
陽明先生一生思想的精髓—「致良知」
王陽明:人生導師是良知
良知本體 真正的長生不老丹
梁啟超: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怎麼從生活小事致良知
致良知:「心安理得」的秘密
深層意識:致良知能有什麼用?
致良知之後的格物
王陽明「致良知」思想的三重內涵
用誠懇與良知 維護一個四歲孩子的尊嚴
做實現良知幼教夢的正能量傳遞者
教育者,要喚醒學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致良知」與「隨處體認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