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醫經典過時了?讀讀黃帝內經,古人早把健康那點事琢磨透了

中醫經典過時了?讀讀黃帝內經,古人早把健康那點事琢磨透了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最大的鴻篇巨製。《內經》中所傳承的養生經典是現代養生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各個民族崇尚養生者學習的法寶。《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其中《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等主要講述的是養生的主要法則及其與健康長壽的關係。養生的意義在於通過各種調攝保養,增強自身的體質,提高正氣,從而增強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或通過調攝保養,使體內自身陰陽平衡,身心處於一個最佳狀態,從而延緩衰老。

《素問·上古天真論》是古人對養生法則的總結。古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通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等養生總則,也就是說,他們能按照天地間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整自身的陰陽,適應寒暑往來的四季氣候改變,適當運用伸展運動活動肢體以及氣功等方法來調養精神,鍛煉身體,做到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操勞,思想上保持清凈安閑,而不產生過多的慾望,不患得患失。由於這樣,沒有邪氣侵犯,體內沒有情緒的干擾,人體和外界環境協調統一,體內的真氣調和而不受損傷,精神充足而不外散,從而達到「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的效果。這是《內經》中傳承的古代養生經典近乎理想化的境界,在現代生活中離年輕化、現實化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試從以下5個方面將養生經典融入到我們當今生活。

1.飲食有節,營養均衡——科學的飲食

明代醫家李時珍曾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句話足以體現飲食對於人體的重要性。《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飲食有節」的觀點。清代醫家石成金也指出,人們要想長壽,就必須「以食半飽法定自輔」。美國德克薩斯大學教授阿魯恩·魯伊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提出,如果人類採取「少吃」的飲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壽命增加20%~ 30%。節食能使人健康長壽的事實,還引起老年醫學和老年生物學家們的重視。前蘇聯通過對4000名長壽老人的調查,發現壽星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少食,每餐只吃半飽。墨西哥科學家研究發現,在暴飲暴食的2h內,會使血管梗塞的危險性提高4倍。

飲食品種要多,營養要均衡,結構要合理,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常吃適量的魚、蛋、瘦肉,少吃肥肉和動物脂肪。《素問·藏氣法時論》提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素問·五常政大論》中講到「谷肉果菜,食養盡之」。「五穀」是指黍、秫、菽、麥,稻等穀物和豆類;「五果」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堅果;「五畜」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五菜」則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這種以「谷養、果助、畜益、菜充」的平衡膳食模式,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可行的指導意義。在整體觀的指導下,五味和五臟有對應關係。五穀、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其對五髒的營養各有其相應的作用:「肝色青,宜食甘… …心色赤,宜食酸… …肺色白,宜食苦… …脾色黃,宜食咸… …腎色黑,宜食辛」。重慶市提出「一捆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五穀雜糧要吃夠」的口號,就很好地體現了膳食平衡的思想。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偏愛一些抗癌的食物。英國營養學家怕克里特·霍爾德在《營養聖經》中寫道:「 34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但是只有在年輕的時候開始貫徹科學飲食這種理念,才能避免癌症的發生」。美國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具有抗癌效果的一些食物有:白菜、白蘿蔔、萵苣、芥蘭、油菜、花椰菜、大蒜、黃豆、蔥、姜、蒜、紅蘿蔔、芹菜、蕃茄、茄子、馬鈴薯、橘子、柳丁、葡萄柚、檸檬、全麥、燕麥、糙米等。

我們所說的科學的飲食,除了飲食有節制、營養均衡外,還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謹和五味」。許磊認為春天應「省酸增甘」,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初夏應「少苦適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長夏應「免甘加咸」,即不應食用甘味食物,除補充大量的水分外,還需補充人體必需鹽。秋天應「省辣補酸」,即少食辣味食物,適當補充些酸味;冬天應「清淡添苦」,即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輔以些許苦味。

在飲食方式上,我們提倡一日三餐定時定量,兼顧早吃飽,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則。清代馬齊在《陸地仙經》中提到「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營養學家李瑞芬教授主張「羊吃草」的方式:「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的很少」。其次,進食要慢,經研究發現,吃飯的速度和人的壽命有關係,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可以防癌、健腦。此外,常喝點粥,古代陸遊就有「養人最是粥」之說。

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興盛不衰;而且進食油、鹽和糖要有度。我國居民平均每天攝入食鹽13.5g,而WHO提出為預防高血壓、冠心病每天應攝入食鹽6g以下。最後,進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保持大便通暢。

2.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適當的運動

《素問·四氣調神》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陰陽是宇宙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和法則,只有陰陽平衡,才能「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和於術數」是說人的生活起居需遵循天地間潛在的一些自然法則,尤其是五行之生克,在平時飲食、聲色、情志方面都需注意。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調配,怒喜思悲恐五志的節制,角徵宮商羽五音的修養等,失和則百病由生,遵之則萬疾不起[3]。養生還應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髒的神志。《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自然息息相關,「聖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等。

生命在於運動,正常的勞動和體育活動,有助於氣血流通,增強體質、提高效率。以學校課間操為例:日本學者對500名中學生實驗發現:以坐著背書的成績為零點,站著背書為- 5.5;反覆跳40cm高的台階1min,背書成績上升到+ 5.5;跑2min休息2min也是+ 5.5;跑3min休息3min為+ 9.1;休息10min後為+ 9.8。這就是課間操鮮為人知的神奇作用。《內經》中也有「散步以逸情、導引以通經、按蹺以宣絡、吐納以祛疾、存想以避疫」一說。除散步外,導引、按蹺、吐納、存想均屬於後世氣功的修鍊方法。我國傳統運動項目有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等,經常練習可以增強身體素質,修養身心。運動養生講究意守(意念專註)、調息(調節呼吸)、動形(形體的運動)的統一,堅持合理的運動,保持合適的體重。從整體上說,《內經》的養生觀強調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靜相宜,形神共養。

3.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規律的作息

起居有常、保持生活規律是實現長壽的一個重要環節。《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提出: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篇》指出「夫有百病者,多在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內經》強調「因時制宜」的觀點,這實際就是現代科學所說的「生物鐘」。

研究表明,人們順應生物鐘,一切活動與生物鐘的運轉合拍同步,各器官的機能時而亢奮,時而平和,交替張弛,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聯繫得以固定,形成了一種連鎖式的自動連接過程。這個過程,生理學上謂之「動力定型」。規律的生活會帶來良性循環,比如,黃仁發在《生物鐘符合天人合——養生觀》一文中寫道:「按時起居,按時工作,能使人整天精力充沛;每天定時定

量進餐,屆時消化腺就會自動分泌消化液,食物容易消化吸收等。」另外,根據人體各個時間段的功能狀態,可以有效安排作息,例如,《政工學刊》 2008年第5期,《切莫擾亂生物鐘》中記載:「晚上9~ 11時,是人體淋巴器官排毒的時間,宜心境恬靜,如聽聽音樂、散散步,用熱水泡泡腳,然後入睡;晚上11時~凌晨3時,是肝膽排毒的時間,肝膽排毒需要在熟睡中進行等等」。按照規律的生活作息,人體生理代謝最平穩,並且耗能最少,心理、生理都處於和諧狀態,體內代謝不易被干擾,可使人體節律良性化。保持人體節律相對正常的周期,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很大幫助。

此外,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消耗太多的體力,勞力過度不僅會損傷人體的氣血,還會直接累及五臟六腑、皮肉筋骨等。《素問·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素問·經脈別論》曰:「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勞力過度傷氣,勞神過度傷心脾,房勞過度傷腎。

4.恬淡虛無,志閑少欲——合理的目標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志閑而少欲……」。「恬淡」乃道家之語,意為心境安寧;「虛無」即心無雜念之意;「志閑少欲」意為而不產生過多的慾望。「恬淡虛無、志閑少欲」的「度」需要我們去掌握。消極的「虛無少欲」,長久下去可能就會消磨人們積極創新的銳氣,進而影響和滯後一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或者會淡化士兵們對成為將軍的渴望,在修身養性的理念中讓人生過得平淡無奇且碌碌無為;而積極的「虛無少欲」,則提倡人們擁有正當的抱負、合理的追求,不在世俗中隨波逐流,不為爭名奪利而苦惱,從而在有所為的同時充實健康、益壽延年。

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寫到:「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意思是:人只有過清淡無求的生活,才能砥礪顯明自己的志向,只有處於寧靜無欲之中,才能有大的作為。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意思是:懸崖絕壁能夠直立千丈,是因為它沒有過分的慾望,不向其他地方傾倒。《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當人體意念專註,心無雜念,寧靜養神的時候,調整呼吸可以使呼吸均勻和緩,氣道柔和暢通,調節身體可以使經絡氣血周流,臟腑和調,從而做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恬淡虛無、志閑少欲」要求我們積極追求,制定合理的目標,切忌好高騖遠,更要腳踏實地,一個人的煩惱和思維成正比,和行動成反比。因此,我們不能總是空想,而是要去做,這樣真氣就會從之,生活就會過得相對健康和快樂。科學家認為,知足常樂、淡泊名利的人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個人慾望不高,精神輕鬆,自然化解了心理危機,機體的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免疫力高,抗病力強,病邪不易侵襲。

5.精神內守,心安不懼——豁達的心態

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活動狀態。倘若七情紊亂,則會引起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人的一生,路漫長而修遠,凡事豈能事事順心?現代人(尤其是女性)中由於情誌異常而導致神經衰弱、胃腸神經功能紊亂、高血壓病、冠心病及月經不調之類的病症不在少數,這都是不能心安而不懼所致。正所謂「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

情志養生要控怒、戒躁、克悲、消愁。研究證明,人體躁動時,心理失去平衡,體內大量釋放激素並與白血球結合,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由於精力及體能的消耗,各種感染性疾患也「乘虛而發」。《靈樞·本臟》曰:「意志和,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豁達的心態是良好情緒的保證。現代醫學認為,良好的情緒可使機體生理機能處於最佳狀態,使免疫抗病系統發揮最大效應,抗拒疾病的襲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要努力保持穩定的情緒,以豁達樂觀的態度面對現實。

很多時候我們不妨「糊塗」一些,「糊塗」有很大的學問,詮釋著人生的大智慧。它表現在:寵辱不驚,是非心外;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寬容忍讓,不計前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樣,才能居鬧市而有一顆平常心,才能正確的定位好人生的坐標,勝不驕、敗不餒;才能從大處著眼,不拘泥於小事而無法自拔;才能寬容對待別人和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丘吉爾有句名言:如果糾纏於過去和現在,我們將失去未來。擁有良好的為人處世的心態,保持精神情緒的穩定,「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減少這類疾病的發生,使人達到養生長壽的效果。

6.總結和展望——未病先防,貫穿一生

現代街頭琳琅滿目的飲食文化、風風火火的網路世界、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都成為現代人與《內經》養生法則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隨著社會物質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運動量日漸減少,飲食結構比例失調,作息時間缺乏規律,這些都給人們的健康埋下了隱患。出門坐的士,以車代步;植物性蛋白、澱粉、纖維攝入越來越少,動物性蛋白,脂肪、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之類的食物攝入越來越多;睡眠時間的削減及生物鐘的紊亂… …讓肥胖、高血壓病、腦血栓、糖尿病、痔瘡、失眠等「現代文明疾病」的隱患逐漸在人群中蔓延。等到人們到了一定年紀,覺得身體不再好使,真正知道節制飲食、規律生活等的重要並逐漸付諸於實踐的時候,大半人生已經過去,而年輕時揮霍身體所積累起來的亞健康,終將在中年以後落下病根。亞健康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機能低下的狀態,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徵兆。《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養生中「治未病」的思想觀念十分重要,《內經》中指出養生之舉應從年少時開始,貫穿人的一生,而不能待衰老之象出現後才重視。

現代和遠古時代畢竟不同,我們無法回到從前去考究遠古時代的生活方式,也無法一五一十地按照古人所述的養生法則去保養身體,那不必要、也不現實。但是,我們在享受現代生活豐富多彩的同時必須要兼顧健康,在《內經》養生和現代生活中尋求到融合點,在這瞬息萬變的花花世界給年輕的自己圈出一個相對規律的空間,划出一條相對健康的底線,才可以讓我們渴望的健康長壽的未來有基本的保障。

從《內經》養生經典,折射出現代人相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融入現代生活的五大契合點———科學的飲食、適量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合理的目標及豁達的心態。養生者養性、養神、養精、養氣。只有性善者,精、氣、神三而合一,運化通暢,通天共地,固陰護陽,則可享受天年。深入研究《內經》養生經典,對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醫藥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仰望岐黃 的精彩文章:

疾病將愈的前兆,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生離死別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看一看這些關於死亡的語錄
李可:現代人普遍陽虛,空調是主要病根
看到颱風中扶車被壓身亡的男人 覺得人間真苦啊
肝不好,眼睛、臉、身上會出現哪些信號?

TAG:仰望岐黃 |

您可能感興趣

《黃帝內經》養生大智慧,古人早把健康那點事琢磨透了
中醫:女人絕經晚是好事?黃帝內經早就給出答案,更年期別傻了!
中醫:女人絕經晚是好事?黃帝內經早給出答案!別再無知了
為什麼學中醫必讀黃帝內經?
才讀了一篇《黃帝內經》,就讀出了我們幾千年的原地踏步!
讀透《黃帝內經》的人,究竟有多厲害?
學中醫,愛養生,怎能不讀《黃帝內經》
「病」是什麼,和氣血是什麼關係,可以讀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讀後感——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黃帝內經》讀後感——長壽的原因是什麼?
中醫經典十大名著之一《黃帝內經太素》的作者是誰?
黃帝內經選讀
不相信中醫藥?一起來讀《黃帝內經》
讀黃帝內經看春天養生
中風在中醫中到底指的是什麼?黃帝內經為你解答
中醫 | 為什麼學中醫必讀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正統養身之道,不是你想的那樣,請記住這條老祖真傳
《黃帝內經》養生秘訣:做到這六點,離疾病就會遠一點!
《黃帝內經》中的8句經典語錄,健康之道,值得品讀!
《黃帝內經》 就是這麼的由來!